《周易集注》来知德

《周易集注》是明代学者来知德所著的易学经典,全书共十六卷,是象数派的重要易学著作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以下是对该书的详细介绍。此为明万历三十八年张惟任虎林重刊本。

一、作者背景

来知德(1525-1604),字矣鲜,别号瞿塘,明夔州府梁山县(今重庆市梁平区)人。他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、易学家和诗人。嘉靖三十一年(1552)举人,但多次参加会试都未能及第,于是他便“杜门谢客,穷研经史”,隐居求志,以著述为乐。其晚年,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诏,但他并未赴任。他去世后,皇帝御赐“崛起真儒”匾额,以表彰他的贤德。后世尊其为“一代大儒”、“崛起真儒”,并建来公祠以祀。

来知德一生著作颇丰,著有《周易集注》、《来瞿唐先生日录》等,其中《周易集注》用功尤笃,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著作。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别开生面,卓然成家,易学成就更是独树一帜,时称“绝学”,对后世影响至深,研究者遍及海内外。

二、成书过程

来知德自穆宗隆庆四年(1570年)起,主要精力用于研究《周易》。他隐于四川求溪山,历时29年,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(1599)完成了《周易集注》这部著作。万历三十年(1602年),他被特授翰林院侍读。

三、内容特点

《周易集注》侧重取《系辞》“错综其数”以论象,以象数阐释义理,以义理印证象数,纵横推演,以象数错综变化,按图索骥,为学《易》者洞开了门户。该书继承了朱熹的理数之学而更加详细,其深究易象之旨,则发朱熹所未发。

来知德认为先天图是天地未分之前太极中动静变化的情状,后天卦则是天地既分之后万物生长变化的情状。他以气为主的阴阳五行思想贯穿全书,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阴阳消长、五行生克的结果。他对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从本义、别解、变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发挥,并且发明了“剥复循环”说。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,“剥即剥,剥极而复矣”。

来知德在书中还绘制了多种“错综”图,如《梁山来知德圆图》、《来知德八卦变六十四卦图》等,这些图表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《周易》的象数变化,也展示了来知德深厚的易学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见解。

zhou_yi_ji_zhu09-1000x858.jpg

四、目录

重刻来瞿唐先生易注序(高举撰)、重刻来矣鲜先生易注序(黄汝亨撰)、重刻来矣鲜先生易注序(张惟任撰)、周易集注序(来知德撰)、刻来瞿唐先生易经集注序(徐博卿撰)、来矣鲜先生易注序(郭子章撰)、校订姓氏

易经杂说、易学六十四卦启蒙

卷一

卷二

卷三

卷四

卷五

卷六

卷七

卷八

卷九

卷十

卷十一

卷十二

卷十三:系辞上传

卷十四:系辞下传

卷十五:说卦传、序卦传、杂卦传

卷十六:系辞上下传、补定周易说卦传

戴诰跋

卷首题:梁山來知德集註

zhou_yi_ji_zhu04-1000x874.jpg

五、版本流传

《周易集注》的初版由郭子章在蜀中刊刻,后来形成了三个主要版本系统:张惟任虎林系统、史念冲刻本系统和刘安刘删芟系统。张惟任虎林本是其中最早且未经删改的版本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张惟任在序言中提到:“先生《易注》其本原程朱,会通诸儒而阐明未备良多,其精义妙法俱自错综出,大中丞青螺郭公已表章其旨,海内称慕之而不尽见,其板在蜀者又多漫漶灭没,予令巫山时与先生有往还,敬其人爱重其书,爰历吴越下鹾司重订之,而梓以布焉。”这段话揭示了郭子章本的重要性,以及张惟任虎林本与郭本之间的传承关系。